粽子最早称做「 糉」。《说文解字》中,糉字的解释为「 芦叶裹米也」,而「糉」字右半边有「聚集」的意思,粽子的形象于是跃然纸上。后来又有「角黍」、「筒粽」、「黏黍」、「裹粽」等不同说法,最后,「角」、「筒」这样的形容词全部略去,粽子成为最普遍实在的称呼。
但是,说粽子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,大抵没有人会反对吧。比起月饼、汤圆等其他的传统吃食,粽子无疑有着更加丰富多变的质地与形象。神州大地这从南往北一路过去,几乎各个地区都能拿出几样不同凡响又各有千秋的招牌粽子。至于口味么——姑且不论那鲜美富足的肉粽,甜蜜软糯的豆沙粽,以及由此派生来的种种其他,便是一只普通简单的白水粽,配上辣油或绵糖,那糯米融合着竹叶的清香也有万种风情。
最重要的是,在机械生产占据饮食主流的今天,仍需手工制作的食物所剩无几,而粽子则是其中之一。
出于祭祀中的动物崇拜,最初的粽子只有 牛角形状。但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了几千年,因着人们的不同喜好和理解,粽子的外形也渐渐衍生出诸多变化。对于这一系统性理论,说得最玄乎的要数《齐民要术》了——「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。」看来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。当然,普罗大众、饮食男女对此似乎并不以为意,重要的只是美观与结实。于是,如今流传四方的菱形、角锥形、枕头形、圆柱形、四方形等等,都是历代劳动人民自由创作的智慧结晶。
